「網路欺凌」這名詞乍見是一個新玩意,它反映出網路科技影響青少年的網路社交方式
,它不限於校園或上課時,追擊對手,長驅直入對手的臥房,利用郵件訊息和「部落格」等
工具,既能達到公開屈辱的目的,又不容易被大人察覺。只要點幾下滑鼠,就可以讓流言、
嚴厲的批評及令人尷尬的圖片在同儕間廣泛流傳,讓受害青少年的受傷程度加深。

  現實生活中的欺凌,加在對方身上的,不只是肉體上的痛苦,心靈也往往受到傷害,成人
可能從孩子身上的傷疤瘀青或行為轉變(如本來活潑外向變成內向沈默),而察覺到他被欺負
的可能性;但當欺凌行為轉移到網路上進行時,一切活動頓時神祕起來,青少年往往隨心所欲
地在網路上罵人,讓對方痛苦,卻不用看到對方的痛苦表情,於是罪惡感被稀釋了,淡薄了。

  網路文化對青少年而言,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隨著網路的發達,出現了網路
欺凌,發展到讓人不得不正視的地步,即使是成年人,也可能會在網路上發表他現實生活中不
敢說的言辭,和當面絕對不會說的話語,在網路特有的「無距離感」和「暱名性」,讓人往往
因一時衝動,而寫下許多日後會後悔的郵件或訊息。但也有人是想紓解自己的壓力,而隨意發
表許多不堪入目的話語,這情形在各大網路討論區中隨處可見。

  
  報導雖是取自美國紐約日報,但以網路發達的程度看來,台灣也需要注意網路欺凌的現象。
偶然看到「我們這一班」,主角在即時通上被同學罵,但基本上還不算是網路欺凌,主因是主
角愛開玩笑的打同學,時日一久,同學們積壓的不滿終於在即時通上爆發出來,主角才懂得反
省自己的行為。

  當暴力行為從校園中的小集團排擠,進展到網路中的話語欺凌時,本質上都是暴力,只是
形式從現實中的欺侮,轉變成網路上加諸在對方的言語傷害罷了,暴力社交,對雙方都是種傷
害,加害人從傷害別人中獲得滿足、彌補自己的空虛;被害人的自尊被折辱,對社交產生恐懼,
自信低落,不論時間過了多久,身體的傷痕終究會好,但留在心中的傷痕是難以抹滅的。
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e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